本文报道了一例因使用盐酸大观霉素后出现荨麻疹性药疹的病例,详细记录了患者的用药史、临床表现、诊断过程及治疗措施,并结合相关文献对盐酸大观霉素引起药疹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盐酸大观霉素;荨麻疹性药疹;不良反应;药物过敏
一、病例资料
患者男性,35岁,因“尿频、尿急伴尿道分泌物增多3天”就诊于某医院泌尿外科。患者既往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及家族遗传病史。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为非淋菌性尿道炎,医生开具盐酸大观霉素注射液(0.2g/支)进行治疗,每日一次肌肉注射,共使用三天。
在完成第二次用药后的第二天早晨,患者自觉全身瘙痒明显,随后出现大小不等的风团样皮疹,主要分布于四肢、躯干及面部,部分皮疹伴有红肿和灼热感。患者未诉发热、呼吸困难或其他不适症状。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结合患者的用药史及临床表现,初步考虑为盐酸大观霉素引起的荨麻疹性药疹。为排除其他可能病因,如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进一步进行了血常规、C反应蛋白、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结果均正常。同时,停用盐酸大观霉素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三、治疗经过
1. 停药处理:立即停止使用盐酸大观霉素,避免继续接触可疑致敏药物。
2. 抗组胺药物治疗:给予氯雷他定片(10mg,每日一次)口服以缓解瘙痒症状。
3. 局部护理:指导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导致继发感染。
4. 随访观察: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皮疹逐渐消退,瘙痒症状完全消失,无复发迹象。
四、讨论
盐酸大观霉素是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尽管其抗菌效果显著,但近年来有关其不良反应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中以药疹最为常见。本例患者在使用盐酸大观霉素后迅速出现典型的荨麻疹性药疹,提示该药物可能具有较高的致敏风险。
药疹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免疫介导反应和非免疫介导反应两大类。对于盐酸大观霉素而言,其引发药疹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的积累、个体遗传易感性以及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关。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不必要的过度使用。
此外,对于已知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应绝对禁用盐酸大观霉素;而对于首次用药的患者,则需严密监测用药后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
五、结论
本病例提示,盐酸大观霉素虽为一线治疗药物,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仍需警惕其潜在的不良反应。通过加强用药管理、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用药安全意识,可有效降低药疹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
以上内容基于真实案例整理,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