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苏轼《和董传留别》翻译及赏析,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5-14 06:15:14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文词赋皆为后世所推崇。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情感表达。《和董传留别》便是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深刻感悟。

原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归来依旧一寒儒。

翻译:

身披粗布衣衫度过平淡的生活,但因饱读诗书而气质高雅。

我已厌倦陪伴那些年迈的儒生煮食野菜,却不得不勉强跟随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人去追逐功名。

囊中羞涩无法购置骏马来寻找春天的美景,眼睛却被街头选婿的华丽马车弄得眼花缭乱。

即便在仕途上有所成就,也足以向世人炫耀一番,但最终我还是那个平凡无奇的读书人。

赏析:

这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写出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首联“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点明了诗人虽生活简朴,却因学识渊博而显得与众不同。这里的“腹有诗书”不仅是对个人修养的肯定,也是对文化力量的一种赞美。

颔联“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传统儒生生活的无奈与厌倦。他并不热衷于那种单调枯燥的学术生活,但却又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勉强迎合社会习俗,参加科举考试。

颈联“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经济拮据的状态,同时也讽刺了当时社会上浮华虚荣的现象。“寻春马”象征着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择婿车”则是世俗眼光下婚姻观念的具体体现。这两句既反映了诗人的现实困境,也揭示了他对这种现象的批判态度。

尾联“得意犹堪夸世俗,归来依旧一寒儒”则总结全篇,表明即使在仕途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难以改变自己作为普通读书人的身份。这句话充满了自嘲与豁达,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总之,《和董传留别》通过细腻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百态的理解与感悟。它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更是苏轼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深刻反思。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实而又充满智慧的灵魂,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