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段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而这些记忆往往伴随着成长的脚步渐渐远去。在周海亮的散文《童年随之而去》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儿时的一段经历,以及随着岁月流逝所留下的深刻感悟。
故事发生在一个夏日的寺庙里。年幼的“我”随母亲来到一座古寺,本是为了祈福,却意外卷入了一段关于瓷器的小插曲。在寺庙中,“我”偶然发现了一只精致的瓷碗,爱不释手,央求母亲买下。然而,在离开时,“我”却将这只心爱的瓷碗遗忘在了寺庙的石桌上。这一小小的疏忽成为了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也象征着“我”对童年纯真与无忧无虑生活的告别。
文章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情感的真实与深邃。“我”在得知瓷碗遗失后,内心充满了懊悔和不舍。这种情绪不仅源于对物质损失的惋惜,更折射出一种对逝去童年的眷恋。母亲的一句“不要紧,你长大了,就会懂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哲理。它道出了人生的必然规律——成长意味着失去,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收获。正如那遗失的瓷碗,虽然再也无法找回,但它已经深深镌刻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人生旅途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读完这篇文章,我们不禁会思考:童年真的只是过去吗?其实不然,童年并没有真正“随之而去”,它始终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深处。那些曾经的欢笑、泪水、懵懂与好奇,早已化作生命的养分,滋养着我们走向成熟。或许,当我们学会接受成长带来的改变,并从中汲取力量时,才能真正理解母亲的话:“长大后,你会明白。”
《童年随之而去》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回忆的文字,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挣扎与释然。通过这段旅程,“我”学会了面对遗憾,学会了珍惜当下,也学会了以更加豁达的心态迎接未来。这正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它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
所以,当有一天你再次翻开这本书,或者重温这段文字时,请试着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的童年呢?它是否依然陪伴着我?也许答案就在风中,在雨中,在每一次微笑或叹息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