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著名诗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夔州时所作,通过对昭君出塞这一历史事件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昭君深深的同情以及自己漂泊异乡的感慨。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歌的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在第一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诗人用“群山万壑”来形容三峡一带的壮丽景色,而“赴荆门”则形象地写出了这些山峦向着荆门奔涌而去的气势。“生长明妃尚有村”,点明了昭君出生的地方还有村庄存在,这不仅表达了对昭君故乡的怀念,也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接着,“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两句描述了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的情景。她从繁华的宫廷走向荒凉的大漠,从此孤独地长眠于黄沙之中。“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指的是昭君墓,它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寂,仿佛诉说着昭君一生的悲苦。
再看第三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这里提到汉元帝只通过画像来认识昭君,导致她被错误地选中远嫁匈奴。当她死后,灵魂也只能在夜晚伴随环佩声归来,这进一步加深了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最后一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则将目光转向了后世,说千百年来,人们用琵琶弹奏出胡地的音乐,其中蕴含着昭君无尽的哀怨和遗憾。这种情感通过乐曲得以表达,使得后人能够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咏怀古迹(其三)》不仅仅是一首纪念昭君的诗篇,更寄托了杜甫个人的身世之感和家国情怀。他借昭君的故事表达了对自己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愤懑。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分裂、百姓流离失所的深切忧虑。
接下来,请大家结合PPT上的图片资料,一起探讨一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并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