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是东晋刘义庆编纂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中的经典篇章。这篇短小精悍的故事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了古代士人之间的礼节观念以及对诚信的重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陈寔)约好一位朋友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然而到了正午,那位朋友却没有来,陈太丘决定不再等待,独自离开了。就在他离开之后,那人才赶到。当时陈太丘的儿子元方才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见到元方,便问他:“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们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父亲已经先行离开了。”客人一听,顿时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明明约好了同行,却丢下我就走了!”元方面色平静地回应道:“您和我父亲约定的是正午见面,但您没有按时到达,这就是不守信用;当着我的面责骂我的父亲,这就是不讲礼貌。”客人听后感到十分惭愧,于是从车上下来想要拉住元方表示歉意。然而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完全没有理会客人的举动。
赏析:
这篇故事以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首先,“信”与“礼”是贯穿全文的核心主题。“信”代表诚信,即遵守承诺;而“礼”则强调尊重他人。文中不仅批评了那位失约的朋友缺乏诚信,同时也指出了他在孩子面前出言不逊的行为不可取。其次,文章通过元方这个七岁的孩童形象,表现出少年早慧的特点。尽管年纪尚小,但他能够清晰地分辨是非曲直,并且敢于据理力争,体现了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品质。此外,结尾处友人“下车引之”却遭到冷遇的情节也耐人寻味,它暗示了即使真诚道歉也可能无法挽回因行为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
总之,《陈太丘与友期行》虽篇幅简短,却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值得每个人反复品味。它提醒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当注重诚信与礼仪,同时也要学会正确处理矛盾冲突,做一个内外兼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