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总觉得生活像是一幅画,色彩斑斓且充满温暖。但后来我发现,这幅画里竟然还藏着一个“刺头”——我的冤家。
冤家的名字叫小明,是我们班公认的“捣蛋王”。他个子不高,却总喜欢昂着头走路,好像全世界都欠他似的。他的眼睛特别亮,像两颗调皮的小星星,可那里面装的不是智慧,而是无穷无尽的鬼点子。每次老师布置作业,他都能想出各种理由逃避;课堂上提问时,他更是能编出天马行空的答案,逗得大家捧腹大笑,而老师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起初,我对小明并没有太多意见。直到有一次体育课,事情发生了转折。那天我们玩接力赛,轮到小明的时候,他突然一个踉跄摔倒在地,把接棒的同学绊了个四脚朝天。全班哄堂大笑,只有那位同学气得直跺脚。当时我觉得自己也跟着被嘲笑了一顿,心里特别不爽,从此便认定小明是我的冤家。
从那以后,我和小明之间仿佛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无论是在教室还是放学路上,只要看到他,我都会下意识地绕开。有一次,他在操场上踢足球,不小心把球踢到了我脚下。我本想一脚踢回去,却又怕再惹麻烦,只好硬生生忍住。就在我犹豫的时候,小明跑过来,咧嘴一笑说:“借你一脚吧!”然后趁我不注意,又把球抢走了。那一刻,我真的恨死他了!
然而,冤家终究是冤家吗?其实不然。随着时间推移,我渐渐发现,小明虽然调皮捣蛋,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比如,他会在同学遇到困难时主动帮忙;他会在班级活动时积极策划节目;甚至有时候,他还会偷偷帮我捡起掉在地上的书本。这些细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冤家”。
直到有一天,我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冤家宜解不宜结”。那是一次数学考试,我因为粗心做错了很多题,心情糟糕透顶。正当我趴在桌上发呆时,小明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别灰心,下次加油!如果不会做,我可以教你。”看着这张纸条,我愣住了。原来,他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种只会惹事生非的人。从那之后,我决定放下对他的成见,试着和他做朋友。
现在回想起来,我真的很感谢那个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小明。他教会了我如何宽容待人,也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能仅凭表面去评判一个人。或许,这就是成长的意义吧!
所以,如果你问我,我的冤家是谁?我会笑着回答:曾经是小明,但现在是我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