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布置了一篇关于“我最敬佩的人”的作文。刚下课,教室里便热闹起来,几个同学围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各自的写作思路。
“我觉得写我的爸爸最好,他每天早出晚归,为了家庭辛苦工作。”小李第一个发言。
“那有什么意思?你写的都是老生常谈的事。”小王皱着眉头,“我打算写一个科学家,比如袁隆平,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更有意义。”
“可袁隆平离我们太远了,写他会不会太假?”小张反驳道,“我觉得还是写身边的人更真实,比如我的奶奶,她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的善良和坚持让我很感动。”
“你们都太普通了!”小林突然插话,“我觉得可以写一个‘神秘人物’,比如一个不知名的小卖部老板,他总是默默帮助别人,这样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一时间,教室里充满了各种声音,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观点,都想写出一篇“优秀作文”。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争论不断。
老师走进来,看到这一幕,微笑着说:“你们都在思考,这很好。但真正的好作文,不是靠谁说得有道理,而是要看你能不能写出真情实感。”
这句话让大家都安静了下来。他们开始反思:自己写的,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吗?有没有为了迎合老师的喜好而刻意拔高?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有的修改了内容,有的调整了结构,还有的甚至重写了整篇。最终交上来的作文,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妈妈生病我照顾她”,也不再是堆砌名人名言的“伟大人物”,而是一个个真实、细腻、有温度的故事。
这次“争论”不仅让同学们明白了写作的意义,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倾听、思考与表达。原来,一篇优秀的作文,不只是语言的华丽,更是心灵的流露。
所以,与其争论谁写得更好,不如静下心来,写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