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再别康桥(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再别康桥(教案),真的急需帮助,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30 14:57:28

《再别康桥》是现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28年,是一首充满诗意与情感的抒情诗。这首诗以诗人再次告别剑桥(康桥)为背景,表达了他对康桥美景的留恋、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离别的淡淡哀愁。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感情。

- 掌握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 学习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意境。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 引导学生珍惜当下,感悟人生中的美好瞬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深情。

- 难点: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把握其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方式。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包括《再别康桥》朗诵音频、相关图片等)

-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 教师准备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再别康桥》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随后提问:

> “你是否也有过一段难忘的经历?当你离开一个地方时,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离别”这一主题,并自然过渡到《再别康桥》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5分钟)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这段经历对他影响深远。《再别康桥》正是他在1928年重游剑桥时所作,表达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课文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初步理解

提问:

> “诗中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诗人对康桥的深情?”

引导学生找出关键句,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四)文本细读(20分钟)

1. 意象分析

- “金柳”、“柔波”、“青荇”、“星辉”等意象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画面,体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2. 情感分析

- 诗人用“轻轻”、“悄悄”等词表达不舍与温柔,情感细腻而深沉。

3. 语言特色

- 诗句结构整齐,节奏舒缓,富有音乐感。

- 多处使用比喻和拟人,增强表现力。

(五)合作探究(10分钟)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 为什么诗人选择“再别”而不是“永别”?

2. 诗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句有何深意?

3.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轻轻的来,轻轻的走”的理解。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六)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与情感,强调诗歌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心灵的共鸣。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多读诗、多思考,感受文学的魅力。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再别康桥》,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如果我是徐志摩》,表达你对某地或某人的感情。

六、板书设计

```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意象:金柳、柔波、青荇、星辉

情感:留恋、怀念、淡淡的哀愁

语言:优美、婉转、有节奏感

主题:离别与回忆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诗歌的阅读范围,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文学认知体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