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桥梁。第20课《陀螺》作为一篇富有童趣和生活气息的文章,深受学生的喜爱。本文通过讲述“我”与陀螺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以及对传统游戏的热爱。
一、课文原文
《陀螺》
小时候,我最喜欢玩陀螺。它是一个小小的木头圆柱,中间有一根细长的轴,用鞭子一抽,它就飞快地转起来,像一个旋转的小精灵。
我的陀螺是爷爷亲手做的。他用一块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圆圆的形状,再在中间钻个孔,装上一根铁钉做轴。做完后,他还用红漆给它涂上颜色,看起来特别漂亮。
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拿出陀螺,在院子里和小伙伴们比赛。我们各自用鞭子抽打自己的陀螺,看谁的陀螺转得又快又久。有时,我们的陀螺撞在一起,发出“咚”的一声响,就像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
有一次,我和小明比赛,我的陀螺一开始转得很快,可没过一会儿就慢了下来。而他的陀螺却越转越快,最后竟然把我那小小的陀螺顶翻了。我有点不服气,但还是笑着说:“下次我一定赢你!”
从那以后,我更加认真地练习抽陀螺的技巧,还请教爷爷怎么让陀螺转得更稳。慢慢地,我的陀螺也变得越来越厉害了。
陀螺虽然小,但它给了我很多快乐。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 学习描写人物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和语言之美。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所传达的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激发对传统游戏的兴趣。
- 培养不怕失败、勇于坚持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 难点:学习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和行为。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陀螺实物或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陀螺吗?你们玩过吗?”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玩陀螺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词。
3.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陀螺”“鞭子”“旋转”等。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分析每一段的内容。
- 介绍陀螺的特点和玩法。
- 讲述爷爷制作陀螺的过程。
- 第三段:描述与小伙伴比赛的情景。
- 第四段:写一次失败的经历和感悟。
2. 提问引导:
- “作者为什么喜欢陀螺?”
- “爷爷是怎么做陀螺的?说明了什么?”
- “‘我’在比赛中失败了,心情是怎样的?后来是怎么做的?”
3. 小组讨论:
-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
- 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童年游戏,并说说其中的乐趣。
2. 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陀螺图片,介绍陀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鼓励学生动手制作简易陀螺,体验传统游戏的魅力。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作者通过陀螺表达的情感与哲理。
鼓励学生珍惜童年时光,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优美句子,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2. 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的童年游戏》,描述你最难忘的一次游戏经历。
3. 和家长一起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陀螺,记录制作过程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
```
《陀螺》
┌───────────────┐
│ 陀螺特点 │
│ 制作过程 │
│ 比赛情景 │
│ 失败与成长 │
└───────────────┘
↑
快乐坚持成长
```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陀螺这一传统玩具,更能从中感受到童年的纯真与成长的意义。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在语文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