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律动教案《三只猴子》】一、活动目标:
1. 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三只猴子》,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感受歌曲的节奏与旋律。
2. 引导幼儿在音乐中进行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展其协调性与节奏感。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体验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 音乐《三只猴子》音频
- 猴子头饰若干
- 图片或手偶(三只猴子)
- 轻柔的背景音乐(用于热身)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出示三只猴子的手偶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见过猴子吗?它们是怎么走路的?会做什么动作?”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欣赏与感知(8分钟)
播放《三只猴子》的音乐,让幼儿安静聆听。听完后,教师提问:“这首歌里有几只猴子?它们在做什么?”引导幼儿回忆歌词内容,初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节。
3. 学习歌曲(10分钟)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跟唱歌曲,注意节奏和音调的准确。可以分句教唱,边唱边做简单动作,如“跳下床”、“摔一跤”等,帮助幼儿更好地记忆歌词。
4. 律动游戏(15分钟)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音乐律动游戏:
- 幼儿戴上猴子头饰,围成一个圈。
- 教师播放音乐,幼儿根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
- “三只猴子在床上跳”——模仿猴子跳跃;
- “一只猴子摔下床”——做出摔倒的动作;
- “两只猴子还在笑”——互相做鬼脸或拍手;
- “最后一只也摔下床”——全体幼儿一起倒地或坐下。
游戏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加入互动,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增强趣味性。
5. 小结与延伸(2分钟)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内容,表扬幼儿的表现,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听音乐、多跳舞,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活动延伸建议:
- 在区域活动中提供音乐道具,供幼儿自由表演。
- 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在家听《三只猴子》并进行简单的动作模仿。
- 结合美术活动,让幼儿画出自己喜欢的“猴子”形象。
五、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以音乐律动为核心,结合了听、唱、动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方式,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增强了他们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今后可进一步丰富音乐素材,提升幼儿的综合艺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