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征文:我家乡的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们家乡,这个节日不仅有着浓厚的民俗氛围,还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家里总是早早地开始准备。母亲会提前几天去集市上买来艾草和菖蒲,挂在门框上,说这样可以驱邪避疫。父亲则忙着包粽子,他总说:“粽子要包得紧实一点,才不会煮破。”那时候的粽子,用的是糯米、红豆、咸肉,还有几片香叶,味道香糯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的早晨,天还没亮,村里的人就陆续出门了。大家会去河边洗“龙舟水”,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而孩子们最期待的,就是奶奶亲手做的“五彩线”和“香囊”。奶奶会把五种颜色的丝线编成手链,戴在我们的手腕上,寓意平安吉祥。香囊里装着艾草、雄黄粉,放在枕头下,能驱蚊避虫,也能带来好梦。
到了中午,家家户户都会围坐在一起吃粽子、喝雄黄酒。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端午节的习俗却从未改变。长辈们还会讲述屈原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个节日的由来。他们说,端午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习俗被简化,甚至被遗忘。但在我的家乡,端午节依然保持着它原有的韵味。无论是清晨的艾草香,还是午后的粽香四溢,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
端午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我们心中那份对家乡的眷恋,对传统的敬仰。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日子里,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也更加明白,传统文化的力量,正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结语:
端午节,是记忆中的味道,是心中的牵挂。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端午节,永远是我最温暖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