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middot及其一的原文及赏析)】《感遇十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中的第一首,整组诗以“感遇”为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这首诗虽篇幅简短,但意境深远,语言质朴而富有哲理,展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原文: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非人折。
岂伊地气暖?非关雨露偏。
终日自成蹊,无人见知节。
译文:
春天的兰草叶子繁茂茂盛,秋天的桂花洁白明亮。
它们生机勃勃地生长着,自然而不被人为摧折。
难道是因为土地温暖吗?不是因为雨露特别滋润。
它们整天默默生长,没有人注意到它们的节操。
赏析:
这首诗以兰草和桂花为意象,借物抒情,寄托了诗人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与坚守。兰草在春天里枝叶繁茂,桂花在秋天里香气四溢,象征着自然界的美好与纯净。诗人通过描绘这两种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表达了一种不依赖外力、不求人知的独立精神。
“欣欣此生意,自尔非人折”一句,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叹,也暗含对世俗功利的不屑。兰草和桂花并不因人们的欣赏而生长,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这种“自尔非人折”的态度,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在修养的人生态度。
“岂伊地气暖?非关雨露偏”进一步强调,兰桂之所以能够生长得如此旺盛,并不是因为环境优越或条件特殊,而是它们自身的本质使然。这句诗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也是对人格品质的隐喻——真正的优秀,不在于外界的恩赐,而在于内在的坚韧与纯正。
最后两句“终日自成蹊,无人见知节”,则将兰桂比作君子,即使没有人的关注与赞赏,它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节操,默默地成长。这里的“蹊”指的是小路,象征着一种无形的成就与影响。诗人借此表达了对那些不为人知却始终坚守信念之人的敬仰。
总结:
《感遇十二首·其一》通过对兰草与桂花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与对世俗浮躁的批判。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自然之美,又蕴含哲理思考,是张九龄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更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