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宿王昌龄隐居》是唐代诗人常建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描绘了诗人夜宿友人王昌龄隐居地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人高洁品格的敬仰。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是常建山水诗中的代表作之一。
原文: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萝中闻过琴。
水声冰下涩,泉气雨中辛。
本是胡姬酒肆,今成白首郎。
笑我无根蒂,飘蓬随风。
长歌入青云,谁为知音者?
阅读答案:
1.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一句中的“孤云”象征着什么?
答:象征王昌龄的高洁、孤独和超然物外的隐士情怀。
2. “松际露微月,萝中闻过琴”描绘了怎样的环境?
答:描绘了幽静、清雅的山林夜晚,有月光洒落松间,远处传来琴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3. “水声冰下涩,泉气雨中辛”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水声与泉水的气息,进一步渲染了山林的清冷与幽深,增强了整体的意境美。
4. “本是胡姬酒肆,今成白首郎”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对王昌龄人生境遇变化的感慨,既有对其早年放浪形骸的回忆,也有对其如今老去的惋惜。
5. “长歌入青云,谁为知音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叹,也流露出对友情和人生理想的深切向往。
翻译:
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之处只有孤云相伴。
松树之间洒落着微弱的月光,藤萝深处传来悠扬的琴声。
水声在冰下显得迟缓,泉水的气息在雨中带着辛辣。
他原本是在胡姬酒肆中饮酒的浪子,如今却成了满头白发的老人。
嘲笑我如无根之草,随风飘荡。
我高声歌唱直入青天,谁又能成为我的知音呢?
赏析:
常建的这首《宿王昌龄隐居》,通过对王昌龄隐居之地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诗中不仅有对景物的生动刻画,还蕴含着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隐居环境的幽静与神秘;“松际露微月,萝中闻过琴”则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静谧的意境。后几句转入对王昌龄人生的回顾与感慨,表现出诗人对友人命运的同情与理解。
整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既体现了常建山水诗的风格特点,也展现了他对友情和人生哲理的深刻体悟。诗末“长歌入青云,谁为知音者?”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引人深思。
结语:
《宿王昌龄隐居》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它不仅记录了诗人夜宿友人隐居地的经历,更寄托了对友情、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常建的艺术才华,也能体会到古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