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捞铁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捞铁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唐代著名科学家和尚怀丙利用科学原理成功打捞沉入河底的铁牛的故事。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生动,富有启发性,不仅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体现了科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人物性格和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科学与生活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怀丙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成功打捞铁牛的过程。
- 难点:体会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铁牛图片、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怀丙或古代科技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铁牛”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么大的铁牛吗?它为什么会被沉在水里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 教师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如“沉没、绳索、浮力、牵引”等。
3.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故事发展脉络。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引导学生找出怀丙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
- 他观察到铁牛沉在河底,但并没有盲目下水。
- 他想到用木头制作浮船,并用绳子将铁牛固定。
- 利用浮力原理,逐步将铁牛拉出水面。
2. 小组讨论:
- 怀丙为什么能成功打捞铁牛?
- 他的做法给你什么启示?
3. 教师总结:怀丙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善于动脑、敢于尝试,并且懂得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古代水利工程或科技发明的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古人智慧。
2. 学生分享自己知道的其他古代科技发明,如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等。
3. 布置小任务:以“我眼中的古代科学家”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强调科学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六、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对怀丙的认识。
2. 与家人分享这个故事,并说说你的感受。
七、板书设计
```
捞铁牛
铁牛沉入水中 → 怀丙想办法
观察、思考 → 利用浮力
科学+智慧 → 成功打捞
```
八、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激发了他们的科学兴趣。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欲。
以上为原创教学设计,符合教学实际,内容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适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