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其四王昌龄解释】《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中的第四首,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与英勇精神,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与敬仰。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盛唐时期边疆战争的真实面貌,也反映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从军行”本为乐府旧题,多用于描写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王昌龄在这一题材上加以创新,使其更具现实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第四首《从军行》虽然篇幅不长,但意蕴深远,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堪称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诗文如下:
>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苍凉景象,表现出戍边将士的坚韧与决心。首句“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青海湖上空连绵不断的乌云笼罩着远处的雪山,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壮阔的氛围;第二句“孤城遥望玉门关”,则点明了边塞的孤寂与遥远,表现了战士们远离家乡、坚守边疆的艰辛。
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则是全诗的高潮所在。诗人用“黄沙百战”来形容战争的频繁与激烈,“穿金甲”则表现了战士们身经百战、铠甲磨损的实际情况。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将将士们的誓死卫国精神推向顶点,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国家、绝不轻易退缩的决心。
王昌龄在这首诗中,没有过多渲染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而是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刻画出边塞将士的坚定意志和崇高精神。这种写法既符合边塞诗的传统风格,又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情感内涵。
总的来说,《从军行·其四》不仅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诗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难与将士的忠诚,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