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阅读《三个强盗》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
《三个强盗》是法国作家莫里斯·桑达克创作的一部经典绘本,讲述了一群以“强盗”身份出现的怪异人物,他们看似凶狠,实则内心充满温情与善良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外表与内心之间的反差,学会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他人。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三个强盗》这一绘本,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情感共鸣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人性复杂性的初步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绘本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情节。
- 学会识别绘本中的图画语言和文字表达之间的关系。
-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讨论、想象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绘本中人物的善良与温暖,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人。
- 培养学生对“表面与内在”的思考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绘本中“强盗”形象的反差,体会作者通过故事传达的情感。
-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以及“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
四、教学准备
- 绘本《三个强盗》(纸质或电子版)
- 教学PPT(包含图片、问题引导、关键词等)
- 学生阅读记录单
- 音乐背景(可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音乐,展示绘本封面,提问:“你们见过‘强盗’吗?他们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兴趣。
2. 初读绘本(1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绘本,边读边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环境等。鼓励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发展。
3. 深入阅读与讨论(15分钟)
- 提问引导:
- “这三个强盗看起来很可怕,但他们的行为却很温柔,为什么?”
- “你认为‘强盗’真的都是坏人吗?”
- “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人,你会怎么想?”
- 分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派代表分享。
4. 角色扮演与表达(10分钟)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强盗的语言和动作,进一步感受人物性格。
5.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不要以貌取人”,并布置一个小任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外表看起来不友善,但内心很温暖”的人。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绘本阅读,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内心世界,打破了传统对“强盗”这一角色的刻板印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表达不同的观点,从而实现情感与认知的双重提升。
七、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
- 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 表达与合作能力
- 写作任务完成情况
八、拓展建议
- 可结合其他类似主题的绘本进行对比阅读,如《野兽国》《猜猜我有多爱你》等。
- 鼓励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反差人物”故事,培养创造力与同理心。
备注: 本教学设计可根据实际教学时间和学生年龄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