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格物致知”的基本含义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主要论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关系。
-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格物致知”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掌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 教学难点:如何将“格物致知”精神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结合,激发其探索精神。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课文原文及相关拓展材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格物致知”的出处及历史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导入:“你们知道‘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吗?它和我们现在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引发学生兴趣。接着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家探索发现的视频,引出主题。
2. 文本初读(10分钟)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思考:
-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 作者为什么强调“格物致知”精神?
- “格物致知”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进行总结。
3. 深入探究(20分钟)
- 分析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解读关键词语:“格物致知”、“实验精神”、“实践能力”等。
- 结合现实案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居里夫人研究放射性元素等,说明“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4. 小组合作(15分钟)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 每组选择一个与“格物致知”相关的科技发明或科学现象,进行简要介绍,并说明其背后体现的探索精神。
- 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5. 总结提升(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总结“格物致知”精神的核心价值,并联系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多动手、多思考、多实践。
6.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格物致知”精神的理解,并举例说明自己在学习或生活中如何践行这种精神。
- 阅读《大学》中关于“格物致知”的原文,尝试理解其原意。
五、板书设计: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一、什么是“格物致知”?
- 格物:探究事物的道理
- 致知:获得知识
二、文章结构:
1. 提出问题:当前教育缺乏“格物致知”精神
2. 分析原因: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
3. 提出建议:培养实验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现实意义:
- 科学探索需要不断实践与思考
- 学习应注重动手与动脑结合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结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