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了解孙中山的生平及其早期革命活动。
- 掌握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及历史意义。
- 理解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思想及其影响。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与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
- 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三民主义”的内容、辛亥革命的意义。
- 难点:理解“三民主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现实意义;如何评价孙中山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三、教学准备
- 教材:《2017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
- 多媒体课件(包含孙中山照片、革命活动图片、辛亥革命相关视频片段)
- 学案、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主革命的先驱是谁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出课题——“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2. 新课讲授(25分钟)
(1)孙中山的生平简介
- 出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早年留学海外,接触西方思想。
- 曾多次发动起义,如“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虽失败但影响深远。
- 创建“兴中会”“同盟会”,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三民主义”思想
- 民族主义: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 民权主义:建立共和制度,保障人民权利。
- 民生主义: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
(3)辛亥革命的经过与结果
- 时间:1911年
- 主要力量: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
- 结果: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3. 小组讨论(10分钟)
问题设计:
- 为什么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
- “三民主义”在当时有何现实意义?
- 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但为何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学生分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4. 拓展延伸(5分钟)
播放一段关于孙中山晚年生活的视频片段,介绍他致力于国家统一、发展实业等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孙中山的革命理想是否完全实现?今天的中国与他当年的理想有何异同?
5. 课堂小结(3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孙中山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其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鼓励学生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改革意识。
6. 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课本第8课课后练习题。
- 写一篇短文《我眼中的孙中山》,字数不少于300字。
五、板书设计
```
第八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的生平
- 出生地:广东香山
- 留学经历:欧美
- 革命组织:兴中会、同盟会
二、“三民主义”
- 民族主义
- 民权主义
- 民生主义
三、辛亥革命
- 时间:1911年
- 结果: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四、孙中山的历史地位
- 民主革命先驱
- 中国近代化的重要推动者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历史思维的培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历史人物全面、客观的认识,避免片面化或情绪化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