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把握人物形象。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 掌握小说中“我”的视角对叙事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分析人物心理与行为动机。
-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理解亲情与金钱之间的复杂关系。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变化及其原因,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 难点:
理解“我”在故事中的作用,体会作者通过儿童视角所传达的情感与批判。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原文、相关背景资料(如莫泊桑生平、写作背景等)。
- 学生预习: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初步思考人物性格与主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有没有一个让你既熟悉又陌生的亲人?他/她对你有什么影响?”
- 引出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并介绍作者莫泊桑,简要说明作品背景。
第二环节:整体感知(10分钟)
- 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于勒的出现与消失、菲利普一家的态度变化。
- 提问引导:于勒是谁?为什么他成为全家人的希望与失望?
第三环节:人物分析(20分钟)
- 菲利普夫妇:
通过他们的言行分析其虚伪、势利、自私的性格特点。
示例:当听说于勒发财时,他们兴奋不已;得知于勒落魄后,立即冷淡。
- “我”:
作为叙述者,观察并记录父母的变化,表现出纯真与同情。
- 于勒:
作为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他的命运引发读者思考。
第四环节:主题探讨(15分钟)
- 小组讨论: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 教师引导:金钱与亲情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温情。
-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10分钟)
- 情境模拟:假如你是“我”,面对父母对叔叔的态度,你会怎么做?
-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于勒”为题,写一段短文,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六环节:总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通过这篇小说,我们不仅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亲情与道德问题。
- 布置作业:
- 摘抄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神态、语言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亲情”与“金钱”关系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
```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人物分析:
菲利普夫妇:虚伪、势利、自私
“我”:纯真、同情
于勒:被抛弃的普通人
主题思想:
金钱与亲情的冲突
社会现实的批判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细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对人物心理与社会现实的理解。但在时间分配上仍需优化,部分环节可以进一步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