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还是斯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句出自《孟子·告子下》的经典名言,一直以来都是激励无数人奋发图强的座右铭。然而,很多人在引用时常常混淆了“是人”和“斯人”的用法,导致误读甚至误传。
那么,到底是“是人”还是“斯人”?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蕴含着语言演变与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
一、“是人”与“斯人”的区别
从字面上看,“是”是一个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或“这个”,而“斯”同样是指示代词,意为“此”或“这”。两者在古汉语中都有指代作用,但在具体语境中,使用习惯有所不同。
在《孟子》原文中,这句话的准确表述应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里的“是人”指的是“这个人”,即即将承担重任的人,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而“斯人”则是另一种表达方式,常见于其他典籍或后世文章中,如“斯人已去,空余恨”等。虽然“斯人”在语法上并不错误,但将其用于《孟子》原文中,则属于后人的误改或误传。
二、为何会有“斯人”的说法?
关于“斯人”这一误用的来源,有几种可能的解释:
1. 音近混淆:在古代口语中,“是”与“斯”发音相近,尤其是在某些方言中,容易产生听觉上的混淆。
2. 文字简化:在抄写或传播过程中,由于书写习惯的不同,有人将“是人”误写为“斯人”。
3. 文学创作影响:后世文人在引用这句话时,为了追求文雅或押韵,可能会选择“斯人”这一更显文言风格的表达。
无论原因如何,这种误用已经广泛流传,甚至在一些教材和网络文章中被当作正统版本使用。
三、为何要区分“是人”与“斯人”?
尽管“斯人”在现代语境中已被广泛接受,但从学术和严谨的角度来看,仍有必要区分两者的不同:
- 历史准确性:作为经典文献,《孟子》的原意应当尊重,不能因为后世的误用而改变原文。
- 语言规范:在正式场合或学术写作中,使用“是人”更为准确,有助于维护语言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 文化传承:保留原典的本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人思想,避免因误读而导致的文化断层。
四、结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不仅是一句励志的格言,更是一种对责任与使命的深刻诠释。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伴随着磨难,只有历经考验的人,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或许不必过分纠结于“是人”与“斯人”的细微差别,但若能多一分对经典的敬畏与思考,便能在传承中获得更深的智慧与力量。
因此,下次当你引用这句话时,不妨多一份认真——不是为了炫耀博学,而是为了不辜负古人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