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基本内容和作者杜甫的背景。
- 掌握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剑外”“蓟北”“初闻”等。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文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培养学生通过关键词理解诗意的能力,提升古诗阅读理解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听到战乱平息后的喜悦之情,体会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
- 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 难点:体会诗人由悲到喜的情感转变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课文插图、生字卡片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生字认读、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简短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长期生活在战乱之中,突然听到和平的消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引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含义。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标出生字词,尝试理解大意。
2. 指名朗读:
教师请几位学生朗读,纠正发音,注意节奏。
3. 整体感知:
提问:“这首诗讲的是什么?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逐句讲解: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解释“剑外”“蓟北”是战争发生的地方,说明战乱结束,诗人激动得流泪。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表现诗人看到家人不再忧愁,欣喜若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诗人希望趁着年轻,带着家人回家。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归乡之路,充满希望和喜悦。
2. 小组讨论:
分组讨论:诗人为什么如此高兴?他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3. 教师点拨:
结合杜甫的生平,介绍他经历战乱、漂泊的生活,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自己有没有因为好消息而特别开心的经历。
2. 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杜甫虽然身处困境,但始终心系国家,这种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巩固练习(5分钟)
1. 背诵比赛:
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比赛,评选“最佳朗诵小能手”。
2. 书写练习:
抄写诗句,注意字形美观。
(六)作业布置(2分钟)
1. 背诵并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为这首诗配一幅画,并写出简单的解说文字。
五、板书设计: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 悲 → 喜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和情感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背景的了解,提升其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