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内除法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一”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初步建立除法的基本概念,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除法运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掌握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除法计算的方法。
- 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并理解各部分名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 在具体情境中体验除法的实际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仔细计算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与“包含分”的区别,灵活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小棒、圆片、多媒体课件
-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学具袋(含小棒、圆片等)
- 教学课件:包含情境导入、例题讲解、练习巩固等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个生活情境:“小明有12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可以分到几个?”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引出“除法”的概念。
2. 新知探究(15分钟)
(1)理解除法的意义
通过实物操作(如分小棒、分圆片),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除法。
(2)认识除法算式
教师板书算式:12 ÷ 3 = 4,并介绍除号、被除数、除数、商的概念。
(3)用乘法口诀求商
结合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发现: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证。例如:3 × 4 = 12,所以12 ÷ 3 = 4。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上的填空题和判断题,如:
- 8 ÷ 2 = ( )
- 15 ÷ 5 = ( )
(2)应用练习
出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
- 一包糖有18颗,平均分给6个同学,每人分几颗?
- 小红有20元钱,买每支笔3元,最多能买几支?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交流解题思路。
4. 拓展提升(5分钟)
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如:“有12个气球,要平均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的气球数相同,有哪些分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激发思维的灵活性。
5. 总结回顾(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的意义、算式结构以及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知识点,并提出疑问。
六、作业布置
- 完成练习册第12页的相关习题。
-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除法,写一段话记录下来。
七、板书设计
```
表内除法一
12 ÷ 3 = 4
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
用乘法口诀求商:3 × 4 = 12 → 12 ÷ 3 = 4
```
八、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记录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说明: 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的常见句式与结构,力求符合教学实际需求,适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