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伍子胥父诛于楚翻译赏析】《古诗伍子胥父诛于楚》是一首以历史人物伍子胥为题材的古代诗歌,内容讲述了伍子胥因父亲被楚国所杀,而踏上复仇之路的故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伍子胥的忠勇与悲愤,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权谋斗争的复杂局势。
一、原文与翻译
原文:
> 伍子胥父诛于楚,
> 亡命走吴都。
> 身披蓑衣行千里,
> 心怀仇恨志不渝。
> 借兵伐楚雪前耻,
> 血染江河泪满途。
> 君王若问臣何在?
> 但看城头白骨枯。
翻译:
伍子胥的父亲被楚国杀害,他被迫逃亡,来到吴国。他身穿蓑衣,跋涉千里,心中充满仇恨,决心不报此仇誓不回头。后来他借吴国兵力攻打楚国,以血洗清冤屈,泪水洒满道路。如果君王问起我这个臣子在哪里,只需看看城头那堆积如山的白骨就知道了。
二、赏析与解读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通过伍子胥的遭遇,表达了忠诚、复仇与命运的无常。
1. 忠义与仇恨的交织
伍子胥本是楚国大夫,因父亲被楚平王所害,他背负着家国之恨,毅然出走。这种“忠”与“仇”的矛盾,正是古代士人精神的缩影。他的行为虽带有复仇色彩,但也体现了对家族尊严的坚守。
2. 命运的无情与抗争
诗中“身披蓑衣行千里”,形象地描绘了伍子胥流亡的艰辛;“心怀仇恨志不渝”则表现了他的坚定意志。即便身处绝境,他也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借助外力实现复仇,展现了人在逆境中的坚韧。
3. 历史与文学的结合
这首诗虽为“古诗”,但其内容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伍子胥的故事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详细记载,而此诗则是对其精神内核的艺术再现。通过诗歌的形式,历史人物被赋予了更深刻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4. 悲剧色彩浓厚
最后一句“但看城头白骨枯”,将全诗推向高潮。它不仅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也折射出伍子胥复仇后的冷酷与孤独。一个曾经的忠臣,最终变成了血腥的复仇者,令人唏嘘不已。
三、结语
《古诗伍子胥父诛于楚》虽篇幅不长,却以凝练的语言和强烈的情感,刻画了一个忠烈之士的悲壮人生。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命运与道德的深刻思考。在今天看来,这首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公与压迫时,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在正义与仇恨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