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公开课一等奖奖讲课教案精编(32页)】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归去来兮辞》的主旨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和写作手法。
-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陶渊明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
-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言词汇和句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理解“归去”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图片、背景资料等)
- 教学设计及教案
- 学生练习题和拓展阅读材料
2.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查阅相关历史背景
- 初步标注不懂字词和句子
- 思考“归去”在现代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导入与初读
1. 情境导入
- 展示陶渊明画像及《归去来兮辞》书法作品,播放朗诵音频,营造古文氛围。
- 提问:“你是否曾想过离开喧嚣,回归内心?”
2. 初读感知
- 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 圈画不理解的字词,分组讨论意思。
- 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如“舟遥遥以轻飏”“云无心以出岫”等。
第二课时:文本分析
1. 整体结构梳理
- 引导学生划分文章结构,明确“归去”、“归途”、“归家”三个阶段。
- 分段讲解,结合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心境。
2. 重点语句赏析
-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心理状态。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感受自然之美与心灵的宁静。
3. 情感变化分析
- 从“惆怅而独悲”到“乐夫天命复奚疑”,体会作者由忧到喜的情感转变。
- 讨论:“归去”不仅是物理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解脱。
第三课时:拓展延伸
1. 比较阅读
- 对比《桃花源记》与《归去来兮辞》,分析陶渊明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 探讨“隐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课堂讨论
- “你是否也向往‘归去’的生活?”
- 结合现代社会压力,思考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
3. 写作训练
- 以“我心中的归去”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个人对理想生活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一、归去的原因:厌倦官场,向往田园
二、归途的喜悦:自然之美,心灵安宁
三、归家的感悟:淡泊名利,乐天安命
关键词:归去、归来、归心、归真
```
六、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 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归去”的理解。
3. 自选一段课文进行仿写,体会古文的语言魅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重学生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对古文语言风格的解读,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本教案适用于高中语文课程,适合用于公开课展示,内容详实、结构清晰,符合新课标要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