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1《杨氏之子》】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 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如“为”、“其”、“乃”等。
-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品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人物语言的巧妙与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智,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 学习杨氏之子应对得体、言辞巧妙的品质,树立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句子。
- 难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风格,感悟人物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音频、相关背景资料。
-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词语解释,准备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别人夸奖你聪明的时候?如果是你,会怎么回应呢?”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引出课题《杨氏之子》,并简要介绍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是一篇描写古代儿童机智对话的文言短文。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如“甚”、“惠”、“孔君平”等,进行讲解,并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猜测意思。
(三)精读品味(15分钟)
1. 分组讨论:
- 杨氏之子是如何回应孔君平的?他的回答有什么巧妙之处?
- 你觉得这个孩子聪明在哪里?为什么他能说出这样的话?
2.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课文:
-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说明杨氏之子年龄虽小,但非常聪明。
-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交代了对话发生的场景。
-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君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故意拿“杨”字开玩笑,暗示“杨梅”是杨家的果。
-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之子机智回应,既不失礼貌,又巧妙反驳。
3. 教师总结: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仅展现了他对语言的敏锐把握,也体现了他谦逊而不失风度的处世态度。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教师播放《世说新语》中其他关于儿童机智的故事片段,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等,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智慧。
2. 学生分组模仿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五)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五、作业布置
1. 抄写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尝试将课文改写成现代文,要求语言通顺、意思准确。
3. 阅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写下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
一、主要
杨氏之子机智应对孔君平的玩笑,表现聪慧与礼节。
二、重点词语:
甚、惠、指、应声、未闻、夫子
三、人物特点:
聪明、机智、有礼、善辩
四、启示:
语言表达要讲究方式,面对他人调侃也要沉着应对。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言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兴趣。今后可进一步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