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西塞山怀古》】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意义,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之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关注。
《西塞山怀古》原诗如下: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以西塞山为背景,通过描绘东吴灭亡、晋军南下的历史场景,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中“千寻铁锁沉江底”一句,形象地再现了当年晋军攻破吴国防线的壮观场面,而“一片降幡出石头”则点明了吴主孙皓投降的结局,极具画面感与历史厚重感。
刘禹锡身处中唐时期,虽非盛唐气象,但他的诗歌却常带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他通过对前朝旧事的回顾,表达对当下局势的忧虑。诗中的“人世几回伤往事”,不仅是对过往的追忆,更是对现实的反思。而“山形依旧枕寒流”则以自然景物的恒久不变,反衬出人事的无常与变迁,令人唏嘘不已。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国家统一后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对昔日战争遗迹的哀思。昔日的战鼓声已远去,如今只剩下萧瑟的芦苇随风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历史。
《西塞山怀古》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因其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更因为它所蕴含的历史哲理与人文情怀。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更替,历史的教训始终值得铭记;无论个人如何渺小,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永远不应缺席。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重读《西塞山怀古》,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震撼与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怀古诗,更是一部关于历史、人生与责任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