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变化的量》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变化的量”这一概念,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量是随着其他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和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变化的量”的含义,识别变量之间的关系。
- 难点: 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判断哪些量是变化的,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图片(如温度计、水位线、钟表等)、练习题卡片。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铅笔、直尺。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每天早上起床时,太阳是从哪个方向升起的?天气会随着时间变化吗?”
引导学生思考:有些事物是固定不变的,但有些是不断变化的。比如气温、时间、身高、体重等。
接着出示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场景下的变化现象,如:春天花开、雨天水位上涨、汽车行驶的距离随时间增加等。
2. 新知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变化的量”概念:
- 什么是变化的量?
在一个过程中,如果某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改变而改变,那么这个量就是“变化的量”。
- 举例说明:
- 钟表上的指针位置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 一个人的身高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
- 一瓶水的体积随着倒入的水量增加而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你还能举出哪些“变化的量”的例子?
3. 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情境卡片(如:小明每天上学的时间、温度计显示的温度、水槽中水位的变化等),让学生分析其中哪些是变化的量,并尝试用语言或图表描述其变化规律。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4. 巩固练习(10分钟)
完成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或教师设计的填空、判断题,如:
- 判断下列哪些是变化的量:
A. 一本书的页数
B. 一天的温度
C. 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
D. 小明的身高
- 填空:当水杯中的水被倒掉时,水的______在减少。
5.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
-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 什么是“变化的量”?
- 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观察身边的“变化的量”,并尝试记录下来。
五、板书设计:
```
变化的量
1. 定义:随着其他量变化而变化的量
2. 特点:具有动态性、相关性
3. 例子:
- 温度
- 时间
- 身高
- 水位
```
六、作业布置:
1. 观察家中或学校里的一个现象,写出其中的变化的量及其变化情况。
2. 完成课本第X页的练习题。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对“变化的量”的初步认识,课堂互动较为积极,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个别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上仍需加强,后续教学中应结合更多具体案例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