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一粒种子从被埋入土中到成长为一棵大树的过程。通过种子的内心独白和成长经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蕴含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本课语言简洁生动,富有童趣,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文章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能够引导学生体会生命成长的意义,激发他们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积累优美语句。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理解种子的成长历程。
- 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种子对“好”的执着追求,体会生命成长的喜悦与希望。
- 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努力实现梦想的信念。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种子从“被埋”到“成长”的过程,体会其心理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蕴含的哲理,理解“那一定会很好”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图片资料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植物生长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种子发芽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颗小种子是怎么长大的吗?”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习兴趣。
2.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那一定会很好》,并提问:“你认为‘那一定会很好’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标出不懂的地方。
2. 整体感知
提问: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种子经历了哪些变化?
3. 词语学习
出示生字词,如“种子、泥土、阳光、风、树苗、大树”等,进行认读和讲解。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段阅读
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心理活动,如“我一定要长大”“我终于能看见阳光了”。
2. 问题探究
- 种子一开始的愿望是什么?
- 它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 “那一定会很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 角色扮演
让学生以“种子”的身份进行朗读,体验其心理变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希望。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
提问: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像种子一样,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的经历?请说一说。
2. 情感升华
教师总结:种子虽然微小,但心中有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每个人也应像它一样,勇敢追梦,坚持不懈。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写一写
写一段话,描述自己心中“那一定会很好”的情景,可以是学习、生活或梦想。
2. 读一读
阅读其他关于成长的寓言故事,如《蚂蚁和蝈蝈》《小马过河》等,比较它们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
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 → 树苗 → 大树
↓ ↓↓
希望 努力 成功
心愿 坚持 奉献
```
七、教学反思(课后)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种子的成长历程,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那一定会很好”的寓意时,还需加强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