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伯牙鼓琴》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出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音乐家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知音”这一千古流传的典故。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适合小学生学习和理解。
一、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二、注释
- 伯牙:古代著名的音乐家,擅长弹琴。
- 钟子期:伯牙的朋友,善于听琴,能准确领会琴声所表达的情感。
- 鼓琴:弹琴。
- 志在高山:心中想着高山。
- 善哉:好啊,表示赞赏。
- 巍巍:高大的样子。
- 汤汤:水流的样子,形容水势浩大。
- 少选:一会儿。
- 破琴绝弦:摔碎琴,断掉琴弦,表示不再弹琴。
- 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世上再没有值得我为他弹琴的人了。
三、翻译
伯牙弹琴的时候,钟子期在一旁听。当伯牙弹到表现高山的曲调时,钟子期说:“弹得好啊!就像那高耸的泰山一样!”过了一会儿,伯牙弹到表现流水的曲调,钟子期又说:“弹得好啊!就像那奔腾的江河一样!”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摔碎了琴,断掉了琴弦,从此再也不弹琴了,因为他觉得世上再也没有值得自己为他弹琴的人了。
四、赏析
《伯牙鼓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小故事,通过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对话,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的重要性。钟子期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还能准确地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与意境,这种“知音”的关系令人感动。
文章语言简洁,却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它告诉我们:真正懂得你的人,才是最珍贵的朋友;而失去知音,是一种难以弥补的遗憾。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艺术与情感的高度重视。
五、试题练习
一、选择题
1. 《伯牙鼓琴》出自( )
A. 《论语》
B. 《吕氏春秋》
C. 《庄子》
D. 《孟子》
2. 钟子期听了伯牙的琴后,称赞他的琴声像( )
A. 大海
B. 山川
C. 泰山和流水
D. 星空
3. 伯牙为什么不再弹琴?( )
A. 他不喜欢弹琴了
B. 他找不到好的琴
C. 他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他为他弹琴的人
D. 他生病了
二、填空题
1. 伯牙鼓琴时,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__________乎若泰山。”
2.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汤”意思是__________。
3. 钟子期死后,伯牙__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
三、简答题
1. 什么是“知音”?文中如何体现“知音”?
2. 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六、教学建议
教师在讲解《伯牙鼓琴》时,可以通过朗读、情境创设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古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知音”的含义,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朋友之间互相理解、欣赏的重要性。
结语:
《伯牙鼓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更是一则关于友情与艺术的动人故事。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仅能掌握文言知识,更能从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