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1卷曾公亮传重点】在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卷)中,文言文阅读部分选取了《宋史·曾公亮传》的节选内容。这篇文章作为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材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文言词汇积累、句式理解能力,还涉及对人物性格、历史背景及作者意图的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作者简介
曾公亮(998—1078),字明仲,泉州晋江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历任翰林学士、参知政事、宰相等要职,为官清正,颇有政绩。《宋史》是元代编纂的一部官修史书,记载了北宋至元朝的历史,其中《曾公亮传》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政治贡献。
二、文本内容概述
2016年高考文言文选段主要讲述了曾公亮在朝廷中的表现,包括他在处理政务时的谨慎态度、对下属的严格要求以及在军事、行政方面的建树。文中提到他曾主持修建水利设施、整顿军备、选拔贤才等,体现了其治国理政的能力。
例如文中提到:“公亮以老病辞,帝不许,乃起视事。”这说明曾公亮虽年事已高,但仍被皇帝委以重任,表现出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三、重点实词与虚词解析
在文言文阅读中,掌握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在该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 以:表示原因或凭借,如“以老病辞”。
- 乃:表顺承,如“乃起视事”。
- 之:代词,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
-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或对象。
-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内容。
此外,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如“辞”、“视事”、“修”、“举”等也需准确理解其含义。
四、句子翻译与理解难点
文言文翻译是考试中的难点之一,尤其是长句和特殊句式。例如:
- “公亮以老病辞,帝不许,乃起视事。”
翻译为:“曾公亮因年老多病请求辞官,皇帝不允许,于是他又重新上任处理政务。”
- “公亮素有大志,不苟言笑。”
意思是:“曾公亮一向胸怀大志,不轻易发表言论,也不随便开玩笑。”
这些句子虽然结构简单,但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准确理解。
五、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
通过阅读《曾公亮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注重实效的官员形象。他的行为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也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政治风貌。
同时,文中也透露出当时朝廷对贤能之士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的互动关系。
六、备考建议
对于备考学生而言,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2. 练习翻译技巧:通过大量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3. 理解人物形象:从文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
4. 关注历史背景: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
结语
2016年全国1卷《曾公亮传》不仅是对学生文言文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历史人物和文化背景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对该文的深入学习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同时也增强对古代政治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