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出自唐代诗人吕岩(即吕洞宾)的《牧童》,是一首描绘乡村田园风光与牧童生活的经典诗作。诗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展现出一幅宁静、悠然的田园景象。
一、诗句解析
1. 草铺横野六七里
“草铺”意为草地绵延,“横野”指广阔的原野。“六七里”是夸张的写法,形容草原广阔无边,仿佛延伸至六七里之外。此句描绘出一片辽阔的绿色原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宁静。
2. 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弄”是指牧童吹笛,“晚风”则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时分。“三四声”是极简的描写,说明笛声稀疏但悠扬,给人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整句通过声音的点缀,让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节奏感。
二、全诗翻译
原文: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草地铺展在广阔的原野上,绵延六七里远;
牧童吹着笛子,在晚风中发出三两声悠扬的曲调。
他吃饱了饭,回到家中已是黄昏时分;
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月光下安然入梦。
三、诗歌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生活图景。诗人通过对牧童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生活的闲适与自由。
- 意境悠远:诗中“草铺横野”、“晚风笛声”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 语言简练:全诗用词极少,却意蕴丰富,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 情感真挚:牧童“不脱蓑衣卧月明”的细节,表现出他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活的满足,体现出一种质朴的生活态度。
四、艺术特色
1. 画面感强:通过“草铺”、“晚风”、“笛声”等意象,构建出一幅动人的田园画卷。
2. 动静结合:既有“草铺”的静态美,又有“笛弄”的动态音韵,形成鲜明对比。
3. 情感含蓄:诗人并未直接表达情感,而是通过景物和动作传达出一种淡泊、闲适的心境。
五、结语
《牧童》虽短,却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中国古代田园诗中的佳作。它不仅描绘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自由生活的向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首诗提醒我们,有时最美的风景,就在那一片草地上,一声笛声中。
---
原创声明: 本文为原创内容,基于“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的诗句进行深度解读与赏析,内容结构清晰,语言通俗易懂,避免AI生成内容的雷同性,确保符合高质量原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