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笔从戎原文及翻译】“投笔从戎”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讲述了东汉名将班超放弃文职、投身军旅、建功立业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弃文就武、立志报国的精神。
一、原文
>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子也。少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孝敬恭顺,谨于事上。其兄班固,以文章显于世,超亦欲效之。尝为太史令,不欲久居其位,乃叹曰:“大丈夫处世,当效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域,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弃官而去,从军西域,终成大功。
二、翻译
> 班超,字仲升,是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儿子。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不拘小节,但对长辈恭敬有礼,做事谨慎。他的哥哥班固因文章著称,班超也想效仿哥哥。他曾担任太史令,但不愿长期任职,于是感叹道:“大丈夫生活在世上,应当像张骞、傅介子那样在异域建立功业,怎么能一辈子从事文墨之事呢?”于是他辞去官职,投身军旅,最终在西域建立了伟大的功业。
三、总结与表格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出处 | 《后汉书·班超传》 |
成语含义 | 弃文从军,立志建功立业 |
主人公 | 班超 |
故事背景 | 东汉时期,班超原本从事文职,后选择从军 |
核心思想 | 追求理想,不甘平凡,勇于改变人生方向 |
历史影响 | 成为后世励志典故,激励无数人投身报国 |
文化意义 | 展现了古代士人追求功业、重视实干的精神 |
四、结语
“投笔从戎”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体现了个人在面对人生选择时的勇气和决心,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敢于突破自我、追求理想的信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以上就是【投笔从戎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