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览竭泽而渔原文】《吕览》即《吕氏春秋》,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著作,内容涵盖哲学、政治、历史、天文、农学等多个领域。其中“竭泽而渔”一文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旨在通过寓言故事说明治国理政应有长远眼光,不可因眼前利益而损害根本。
一、原文
“竭泽而渔”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国家在面对饥荒时,为了快速获取粮食,采取了“涸泽而渔”的方式,即把池塘的水全部排干,以便捕捞所有的鱼。虽然短期内解决了粮食问题,但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导致了生态破坏,鱼群灭绝,未来的资源也随之枯竭。
这则故事意在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因小失大。
二、关键信息整理
项目 | 内容 |
文章出处 | 《吕氏春秋·慎大览》 |
核心观点 | 治国应有远见,不可竭泽而渔 |
故事背景 | 国家遭遇饥荒,为求速效而排干池水捕鱼 |
结果 | 短期解决粮食问题,长期导致生态崩溃 |
启示 | 不可因眼前利益损害长远发展 |
三、思想内涵分析
“竭泽而渔”不仅是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更是一种短视的治理方式。它象征着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现代语境中,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企业管理等方面。
《吕氏春秋》通过这一寓言,强调了“以民为本”、“长远规划”的治国思想,体现了先秦时期儒家与道家融合的治世理念。
四、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竭泽而渔”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
- 环境方面:过度开采矿产、砍伐森林、污染水源等;
- 经济方面:企业为追求短期利润而忽视社会责任;
- 管理方面:领导层为眼前业绩牺牲团队建设或员工福利。
这些行为虽能带来一时的好处,却可能埋下更大的隐患。因此,学习《吕览》中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在决策时更加理性、全面。
五、结语
“竭泽而渔”不仅是一个古代寓言,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警示。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与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可持续性与长远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吕览竭泽而渔原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