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首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句话,出自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该句体现了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情怀,是其思想和精神的重要体现。
一、原文出处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于庆历六年(1046年)所作,文章借为岳阳楼作记之机,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其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成为千古传诵的经典名句。
二、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范仲淹《岳阳楼记》 |
原文句子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
作者 | 范仲淹(989—1052) |
时期 | 北宋 |
主旨 | 表达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忧乐观 |
精神内涵 | 先忧后乐、心系苍生 |
三、背景与意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通过描写洞庭湖的壮丽景色,引出对人生际遇的思考。他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个人应超越私利,关注国家和百姓的福祉。这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思想,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也展现了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一句,深刻揭示了身处高位者应具备的担当意识。无论是在朝为官还是远离朝廷,都应心怀天下,关心民生疾苦,体现出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政治理念。
四、结语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仅是范仲淹个人思想的写照,也成为后世士大夫精神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领导者应具备为民请命、忧国忧民的情怀。这句话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激励着人们在不同岗位上践行责任与担当。
以上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出自范仲淹的哪首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