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蓬蒿人典故

2025-08-29 15:54:25

问题描述:

蓬蒿人典故,急!求解答,求别让我白等!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29 15:54:25

蓬蒿人典故】“蓬蒿人”这一典故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常用来形容那些身处草野、不被世俗重视但才情出众之人。这个词语在诗词中多用于表达对隐士或有识之士的赞美与惋惜。下面将从典故来源、含义及使用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关键信息。

一、典故来源

“蓬蒿人”最早见于《楚辞·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虽未直接出现“蓬蒿人”,但后世文人借用“蓬蒿”象征草野之地,借指隐居者或未被重用的人才。

在唐宋以后,“蓬蒿人”逐渐成为一种文学意象,常见于诗文中,如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皆有使用。

二、含义解析

项目 内容
字面意思 “蓬蒿”指杂草,比喻出身卑微或身处偏僻之地的人
引申义 指有才华却未被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或志士
文学作用 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三、使用背景

背景类型 具体表现
政治失意 官场失意之人常用此词自嘲或抒怀
隐逸情怀 表达对田园生活或隐居生活的向往
对人才的惋惜 借古讽今,感叹有才之人未被重用
文人自比 一些文人借此表达自身处境和志向

四、代表诗句举例

作者 诗句 出处
杜甫 “蓬蒿满地无由出,寂寞空庭春欲晚。” 《春望》
白居易 “蓬蒿人不识,谁解爱闲身?” 《闲坐》
苏轼 “谁怜蓬蒿客,终日抱琴归。”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五、文化意义

“蓬蒿人”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描写,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视与忽视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文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总结

“蓬蒿人”作为一个富有诗意的文学意象,承载了古人对隐士、贤者的敬仰,以及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力,也成为后世文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表格汇总:

项目 内容
典故名称 蓬蒿人典故
来源 古代文学,多见于诗词
含义 比喻隐士或未被重用的人才
使用背景 政治失意、隐逸情怀、人才惋惜、文人自比
代表诗句 杜甫、白居易、苏轼等人的作品
文化意义 反映人才与现实的矛盾,体现文人精神

如需进一步探讨“蓬蒿人”在不同朝代的演变或与其他文学意象的对比,可继续深入分析。

以上就是【蓬蒿人典故】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