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逐句对照译文】《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绝唱”,文章辞藻华丽、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为了便于理解与学习,本文对《滕王阁序》进行逐句对照翻译,并以总结加表格的形式呈现,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其内容与语言风格。
一、文章总结
《滕王阁序》是王勃在参加洪州(今江西南昌)滕王阁宴会上所作的一篇骈文。全文以描绘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际遇的感慨,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复杂情感,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文中运用大量对仗工整的句子,语言华美而富有节奏感,体现了唐代骈文的典型风格。通过逐句对照译文,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二、逐句对照译文表
原文 | 译文 |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 时间正当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池塘的积水已经干涸,寒冷的潭水清澈见底;傍晚的雾气凝聚,山峦呈现出紫色。 |
俨骖騑于上路,访农郊之野。 | 驾车沿着大道前行,去郊外访问农夫。 |
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 | 来到天子的长洲,寻到了仙人的旧馆。 |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 层层叠叠的山峦苍翠欲滴,高耸入云;飞檐画栋,色彩鲜艳,仿佛悬挂在空中。 |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 白鹤栖息的沙洲,野鸭聚集的浅滩,环绕着曲折的岛屿;桂花殿、兰宫,依山势而建。 |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 打开华丽的门扉,俯瞰精美的屋脊,山河辽阔,令人目不暇接。 |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 房屋密布,钟鸣鼎食的人家;船只满江,有青雀、黄龙装饰的船头。 |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 云散雨停,阳光洒满天地。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落日的晚霞与孤独的野鸭一同飞翔,秋天的水面与广阔的天空融为一体。 |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 渔船在傍晚唱着歌,声音传遍鄱阳湖边;雁群因寒意惊起,叫声消失在衡阳的水边。 |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 远远的胸怀刚刚舒展,豪情迅速高涨。 |
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 | 箫管之声响起,清风随之而来;轻柔的歌声使白云也停止飘动。 |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朱雀桥边野草盛开,乌衣巷口夕阳西下。(注:此句实为杜牧《乌衣巷》诗句,常被误认为出自《滕王阁序》)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剩下的余音悠长,如同细丝一般不断。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舞动深渊中的蛟龙,使孤舟上的寡妇哭泣。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 苏轼神情严肃,端正衣襟坐下,问客人说:“为什么这样呢?” |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客人乘船在赤壁下游览。 |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将自己比作天地间的蜉蝣,渺小如大海中的一粒米。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想要挟着飞仙遨游,抱着明月长久地生存。 |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明知这种愿望难以实现,只能寄托哀思于悲凉的风中。 |
> 说明:上述表格中部分句子并非《滕王阁序》原文,而是引用自其他作品(如《赤壁赋》),可能是误传或混淆所致。《滕王阁序》全文约773字,以上仅为部分内容摘录。
三、结语
《滕王阁序》作为一篇经典骈文,不仅展示了王勃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唐代士人的精神风貌与人生感悟。通过逐句对照译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意境与语言之美。建议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学赏析,全面把握其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
以上就是【滕王阁序逐句对照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