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觳觫是什么意思】“觳觫”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常出现在古文或文学作品中。它通常用来形容动物在恐惧或惊慌时的状态,尤其是牛、羊等动物在面临危险时的颤抖和不安。这个词语不仅具有形象化的描写效果,也常被用来表达对生命的怜悯与敬畏。
一、
“觳觫”是汉语中一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词汇,主要用来描述动物因恐惧而产生的战栗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词常用于描绘动物在死亡边缘的挣扎或面对威胁时的反应。其字面意义为“恐惧颤抖”,引申义则包含对生命脆弱性的感叹和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在现代语境中,“觳觫”虽不常用,但在文学、历史或哲学类文章中仍有一定使用价值,尤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生命伦理等问题时,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与深度。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说明 |
词语 | 觳觫 |
拼音 | hú sù |
字面意思 | 恐惧、颤抖 |
引申含义 | 形容动物在恐惧或危险中的战栗状态;也可引申为对生命的怜悯与敬畏 |
使用场景 | 古文、文学作品、哲学论述、历史研究等 |
常见搭配 | “牛之觳觫”、“兽之觳觫” |
文化背景 |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表示对动物的同情 |
现代使用 | 不常见,多用于学术或文学性文本中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根据语境变化) |
三、延伸理解
在《孟子》中,“觳觫”一词被用来表达对动物的怜悯之情,体现了儒家“仁爱”的思想。孟子通过这一词语,引导人们思考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待生命的态度。这种思想在今天的环保、动物保护等议题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因此,“觳觫”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思考。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思想深度,也能在现代语境中引发对生命价值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