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闻的成语解释】“鸡犬不闻”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非常偏僻、荒凉,几乎没有人烟,连鸡和狗的声音都听不到。这个成语常用于描写人迹罕至、环境寂静的地方,有时也带有讽刺意味,表示某地过于冷清或荒废。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鸡犬不闻 |
拼音 | jī quǎn bù wé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今人之为官,但取其便己,不顾其义,是以百姓困穷,鸡犬不闻。” |
释义 | 形容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连鸡犬的声音都听不到。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作谓语、定语使用。 |
近义词 | 人迹罕至、荒无人烟、杳无音讯 |
反义词 | 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
二、成语使用场景
1. 描写自然环境:如“这座山上的村庄,鸡犬不闻,只有风声在山谷中回荡。”
2. 表达孤独感:如“他独自一人住在乡下,鸡犬不闻,生活十分寂寞。”
3. 讽刺社会现象:如“这个小镇早已鸡犬不闻,政府却还在那里浪费资源。”
三、成语延伸理解
“鸡犬不闻”虽然表面上是描述一个地方安静、人少,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它可能反映出对偏远地区的忽视,也可能暗示某种社会问题的存在。因此,在写作中使用时需结合上下文,避免误读。
四、总结
“鸡犬不闻”是一个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的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尤其适合描写偏远、冷清的环境。通过了解它的出处、含义及使用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