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蝉唐虞世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借蝉抒怀,表达了诗人高洁自持、不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这首诗虽短,却蕴含哲理,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一、诗歌
《蝉》全诗如下:
> 垂緌饮清露,
> 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此诗通过描写蝉的生活习性与鸣叫特点,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浮华的不屑。诗中“垂緌”指蝉的触须,形象地描绘了蝉栖息于高处、饮露为生的特征;“流响出疏桐”则写出蝉鸣声穿透树干,声音悠远;后两句点明主题,说明蝉之所以能声远,是因为它身处高处,而非依赖外力。
二、诗歌赏析表
诗句 | 释义 | 艺术手法 | 表达情感 |
垂緌饮清露 | 蝉垂下触须,饮用清露 | 拟人化、象征 | 描写蝉的高洁生活 |
流响出疏桐 | 蝉鸣声从稀疏的梧桐树中传出 | 声音描写、环境渲染 | 展现蝉鸣的悠远与清亮 |
居高声自远 | 蝉因居高而声远 | 比喻、象征 | 表达高洁者自然受人敬重 |
非是藉秋风 | 不是依靠秋风传播声音 | 反问、对比 | 强调内在品质的重要性 |
三、作者背景简介
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在书法和文学上均有极高造诣。他的诗作多以咏物为主,风格清新脱俗,注重意境营造。
四、诗歌主题思想
《蝉》表面上写的是蝉的生活状态,实则借物抒情,表达了一种高洁自持、不慕荣利的人生理想。诗人借蝉之“居高声自远”来比喻君子应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即使身处低位,也能凭借自身修养赢得尊重,不必依附他人或外力。
五、结语
《蝉》作为一首经典的咏物诗,不仅展现了虞世南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他对人格修养的重视。诗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句,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激励人们追求内在品质、坚守道德操守的经典名句。
以上就是【古诗蝉唐虞世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