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觞是什么】“滥觞”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用来形容事物的起源或开端。这个词虽然不常见,但在古文和现代文章中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下面将对“滥觞”的含义、出处、用法及常见误用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滥觞”最早出自《尚书·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其中“滥觞”原意是指江河的源头,水从山间小溪开始流淌,象征事物的起始阶段。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滥觞”被引申为事物的起源、发端或最初的形式。例如,文化、思想、艺术等都可以称为“滥觞”。
需要注意的是,“滥觞”一词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较少使用。同时,它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如对某类文化或思想的推崇或追忆。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指事物的起源、发端或最初的形式,常用于文学或历史语境中。 |
出处 | 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原指江河的源头。 |
引申义 | 后来用于比喻文化、思想、艺术等的初始状态或萌芽阶段。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较为常见。 |
情感色彩 | 带有一定的褒义,常用于表达对某种文化或思想的追溯与敬仰。 |
常见误用 | 易与“滥竽充数”混淆,但两者意义完全不同;也常被误用为“泛滥”。 |
近义词 | 萌芽、发源、起源、开端 |
反义词 | 高潮、顶峰、成熟、发展 |
三、结语
“滥觞”虽不是日常常用词汇,但在特定语境中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了解其本义与引申义,有助于我们在阅读或写作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语,避免误解和误用。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