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说文解字】“啼”是一个常见汉字,但在日常使用中,很多人对其本义和演变过程并不清楚。本文将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出发,对“啼”字进行深入解析,并结合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一、文字溯源
根据《说文解字》的记载,“啼”字由“口”与“帝”组成,意为“鸟鸣声”。在古代,“啼”多用于描述动物(尤其是鸟类)发出的声音,后引申为人因悲伤、痛苦而发出的哭声。
- 部首:口
- 结构:左右结构
- 本义:鸟叫声;后引申为哭泣声
- 引申义:因情绪而发出的哭声
二、演变与用法
时期 | 字形 | 释义 | 用法举例 |
先秦 | 甲骨文/金文 | 鸟鸣声 | 《诗经·小雅》:“鸟鸣嘤嘤,求其友声。” |
汉代 | 小篆 | 哭泣声 | 《说文解字》:“啼,鸟鸣也。从口,帝声。” |
唐宋 | 隶书 | 泛指哭声 | 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现代 | 楷书 | 泛指哭声或叫声 | “婴儿啼哭”、“老牛啼叫” |
三、现代汉语中的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啼”字的使用范围有所扩展,但仍保留了其原始含义。常见的搭配有:
- 啼哭:因情绪而发出的哭声
- 啼叫:动物发出的声音
- 啼血:形容极度悲伤或痛苦
- 啼笑皆非:形容既想笑又想哭的情绪状态
例如:
- “孩子一哭,全家都跟着啼。”
- “杜鹃啼血,令人动容。”
四、总结
“啼”字虽看似简单,但其历史渊源深厚,从最初的鸟鸣声,逐渐演变为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说文解字》的解读,我们不仅能了解其字形结构和本义,还能更好地理解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日常语言中,“啼”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色彩,是中华文化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汉字。
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字体 | 啼 |
部首 | 口 |
结构 | 左右结构 |
本义 | 鸟鸣声 |
引申义 | 哭泣声、情绪表达 |
用法 | 啼哭、啼叫、啼血、啼笑皆非 |
出处 | 《说文解字》 |
现代意义 | 表达悲伤、痛苦或动物叫声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啼”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发声词,更是中华文化中情感表达的一种象征。
以上就是【啼说文解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