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

2025-09-18 12:19:20

问题描述: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急!急!急!求帮忙看看这个问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18 12:19:20

孟子三章原文和注释】《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孟轲的言论汇编,其内容深刻反映了儒家关于仁政、民本、道德修养等核心思想。以下为《孟子》中三篇经典文章的原文与简要注释,以加表格的形式呈现。

一、

《孟子》三章分别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及《鱼我所欲也》。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强调“仁政”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只有顺应民心,才能获得广泛支持。

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讲述了人在逆境中成长的道理,提醒人们要居安思危,不断自我提升。

3. 《鱼我所欲也》 探讨了生命与义的关系,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强调道德选择高于物质利益。

这些篇章不仅在古代具有重要影响,在今天仍对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原文与注释对照表

篇名 原文 注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通过战争的例子说明“人和”的重要性,指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赢得民心,才能稳固国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列举历史人物成功的事例,说明逆境有助于人的成长。同时指出,安逸会导致国家衰亡,强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提出“舍生取义”的道德观,认为义比生命更重要。他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关键在于是否保持这种良知。

三、结语

《孟子三章》不仅是古代政治哲学的精华,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们不仅揭示了治国安邦的道理,也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与道德的选择。在现代社会中,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与实践。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