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是何意出自于哪】“明察秋毫”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观察事物非常细致、敏锐,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细节。那么,“明察秋毫”具体是什么意思?它又出自哪部古籍呢?下面将从含义和出处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成语“明察秋毫”的含义
“明察秋毫”字面意思是“明亮的眼睛能看清秋天鸟兽的细毛”,比喻人眼光敏锐,能够洞察细微之处,甚至对极其微小的事物也能看得清楚。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人的观察力极强,具备高度的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 近义词:洞若观火、明辨是非、一丝不苟
- 反义词:视而不见、粗心大意、马马虎虎
二、成语“明察秋毫”的出处
“明察秋毫”最早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如下: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这句话的意思是:眼睛足够明亮,可以看清秋天鸟兽羽毛的末端,却看不见一车柴火。孟子用这个比喻来说明一个人虽然在小事上很精明,但在大事上却可能糊涂,从而引出“仁政”的思想。
三、总结与对比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明察秋毫 |
含义 | 形容人观察力极强,能看清细微之处 |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 |
原文 |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比喻意义 | 表示目光敏锐,善于发现细节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美他人的细致观察或分析能力 |
四、结语
“明察秋毫”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备这种细致入微的能力,往往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了解其出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