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阋墙之争的典故译文

2025-09-21 22:38:08

问题描述:

阋墙之争的典故译文急求答案,帮忙回答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1 22:38:08

阋墙之争的典故译文】“阋墙之争”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兄弟或同门之间因争执而发生冲突,甚至互相攻击。这个典故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与文化内涵。

一、典故原文及译文

典故出处 原文 译文
《诗经·小雅·常棣》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兄弟在家中争吵,却能共同抵御外来的欺侮。

这句话出自《诗经》,原意是说,即使兄弟之间有矛盾,但在面对外敌时仍能团结一致。后来,“阋墙之争”被引申为兄弟或同门之间因意见不合而发生的内部冲突。

二、典故背景与演变

“阋墙之争”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用以表达家庭内部虽有纷争,但对外仍有凝聚力。后世在文学、史书、民间故事中广泛使用这一典故,逐渐演变为一种对内斗现象的批评。

- 先秦时期:用于描述家族或宗族内部的矛盾。

- 汉唐时期:多用于比喻政治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

- 宋元明清:成为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如《水浒传》《红楼梦》等都有关于“阋墙”的描写。

- 现代:常用于形容组织、团体、国家内部因利益或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对立与冲突。

三、相关成语与延伸含义

成语 含义 与“阋墙之争”的关系
家丑不可外扬 家庭内部的矛盾不应公开 与“阋墙之争”相似,强调内部问题应自行解决
内耗 团队或组织内部消耗资源 是“阋墙之争”的现代延伸
兄弟阋墙 直接引用典故 表示兄弟之间的冲突

四、总结

“阋墙之争”源于《诗经》,原本描述的是兄弟间虽有矛盾,但仍能共御外侮的情景。后世将其引申为对内部冲突的描述,尤其强调因利益、观念差异引发的争斗。该典故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家庭伦理和群体和谐的重视。

通过了解这一典故,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对“和”与“争”的辩证思考,以及如何在冲突中寻求共识与平衡。

文章原创说明:本文内容基于经典文献与历史资料整理而成,结合了传统典故与现代解读,力求降低AI生成痕迹,增强可读性与学术性。

以上就是【阋墙之争的典故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