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译】《兼爱》是《墨子》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儒家“有差等之爱”的观点,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平等互爱。本文对《兼爱》原文进行逐句翻译、注释,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理解与学习。
一、文章总结
《兼爱》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提倡一种无差别的爱,即所有人都应彼此关爱、互相帮助,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墨子认为,如果人们能真正做到“兼爱”,就能消除战争、仇恨和争斗,实现天下大治。文章通过对比“别相恶”与“兼相爱”的后果,论证了“兼爱”思想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本篇内容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了墨家重实践、讲实效的思想风格。通过逐句分析,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核心理念。
二、《兼爱》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译)
原文 | 翻译 | 注释 |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 墨子说:“现在国家之间相互攻打,家族之间互相掠夺,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君主不仁爱忠诚,父亲不慈爱孝顺,兄弟不和睦协调,这些都是天下的祸害。” | “篡”指强取、掠夺;“贼”指杀害、伤害;“惠忠”指仁爱忠诚。 |
然而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 | 但天下的君子都知道这是不对的,称之为“不义”。 | “非之”即批评、反对;“不义”指不符合道义的行为。 |
今至大为攻国,则亦曰“义”矣。 | 然而到大规模地攻打国家时,却称之为“义”。 | 这里指出矛盾:小规模的伤害称为“不义”,大规模的战争却称为“义”。 |
是何故也? | 这是什么原因呢? | 引出问题,引发思考。 |
则其所自出者,其必有义矣。 | 那么他们所依据的理由,必定是有“义”的。 | 暗示所谓的“义”其实并不合理。 |
今用其言,而弃其行,是犹坐而立也。 | 如果只听从他们的言论,却不实行他们的行为,就像坐着却想站着一样。 | 比喻言行不一的荒谬。 |
且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爱他;利益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利益他。 | 提出“爱”与“利”的因果关系。 |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会伤害他。 | 说明善恶行为的回报机制。 |
此何故也? | 这是什么原因呢? | 再次设问,引出结论。 |
曰: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 | 回答: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利益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利益他。 | 强调“兼爱”带来的正面结果。 |
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 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会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伤害他。 | 强调“别相恶”的负面后果。 |
今若夫“兼相爱”,则天下治;“别相恶”,则天下乱。 | 如果实行“兼相爱”,那么天下就会安定;如果“别相恶”,那么天下就会混乱。 | 直接点明“兼爱”的作用。 |
是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 所以,圣人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能不禁止邪恶而鼓励爱呢? | 强调治理者的责任。 |
故曰: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所以说: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爱他;利益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利益他。 | 再次强调“兼爱”的因果关系。 |
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 憎恨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憎恨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一定伤害他。 | 重复强调“别相恶”的后果。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篡,人与人不相贼,君臣不相惠忠,父子不相慈孝,兄弟不相和调,此则天下之良药也。 | 如果天下人都能彼此相爱,国家之间不互相攻击,家族之间不互相掠夺,人与人之间不互相残害,君臣之间不互相恩惠忠诚,父子之间不互相慈爱孝顺,兄弟之间不互相和睦协调,这将是天下的良药。 | 表达“兼爱”理想的社会状态。 |
三、总结
《兼爱》一文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阐明了“兼爱”思想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墨子主张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互利共存,反对因等级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与不公。文章不仅具有哲学深度,也蕴含着强烈的社会关怀。
通过逐句翻译与注释,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墨子的思想体系,同时也能够看到古代思想家对社会和谐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兼爱原文及翻译注释一句一译】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