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三缄其口成语故事

2025-09-24 22:46:58

问题描述:

三缄其口成语故事,急!求解答,求不鸽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24 22:46:58

三缄其口成语故事】“三缄其口”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谨慎,不轻易说话。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体现了古人对言语的重视和对言多必失的警觉。

成语出处

“三缄其口”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辩政》:“子曰:‘吾欲言之,又恐其为天下笑也;吾欲默之,又恐其失道也。’于是三缄其口。”意思是孔子想说又怕被天下人嘲笑,想沉默又怕失去道义,于是只好闭口不言。

不过,更广为人知的版本是关于周朝太师尹喜的故事。据说他性格谨慎,从不轻易开口,即使在重要的场合也只说三句话,之后便不再多言,因此被称为“三缄其口”。

成语含义

“三缄其口”字面意思是“三重封口”,引申为“说话非常谨慎,不多言”。这个成语强调了言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面对复杂或敏感的情况时,要慎言慎行,避免因言惹祸。

总结与表格展示

项目 内容
成语名称 三缄其口
出处 《孔子家语·辩政》、传说中周朝太师尹喜的故事
字面意思 三重封口,形容说话极为谨慎
引申意义 谨慎言行,不轻易发表意见,避免因言生祸
使用场景 用于形容人在重要场合或敏感话题上保持沉默、少言寡语
成语结构 动词+名词结构(三缄其口)
情感色彩 中性偏褒义,强调智慧与自我保护
现代应用 常用于劝诫他人在复杂环境中保持低调、谨慎发言

结语:

“三缄其口”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处世智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不确定或可能引发争议的话题时,应保持冷静与理智,避免无谓的争端。这种谨慎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