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翻译中文】一、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出自《礼记·檀弓下》,是孔子与弟子在泰山途中遇到一位妇人在墓前哭泣的故事。孔子通过与妇人的对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人民生活的悲惨,同时也体现了儒家“仁政”与“民本”的思想。
故事中,妇人因家破人亡而痛不欲生,她失去了丈夫和儿子,甚至最后连唯一的亲人——她的女儿也被迫离开。孔子对此深感同情,并感叹:“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表达了对暴政的不满,也反映了孔子对百姓疾苦的关注。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 孔子路过泰山时,看到一个妇人在墓前悲伤地哭泣。 |
夫子问曰:“此何为者?” | 孔子问:“这是什么人?” |
对曰:“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 妇人回答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死了,现在我的儿子也死了。” |
夫子曰:“何为不去也?” | 孔子问:“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 |
曰:“无苛政。” | 妇人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政令。” |
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 孔子说:“你们要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可怕!” |
三、内容分析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内涵深刻。孔子通过与妇人的对话,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忧虑,尤其是对统治者压迫百姓的不满。他借妇人的遭遇,强调了“仁政”和“爱民”的重要性,也反映出儒家思想中的“民为贵”的理念。
此外,“苛政猛于虎”成为后世广为流传的名言,常被用来警示统治者应施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避免因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
四、结语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不仅是一则寓言故事,更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它提醒我们关注民生疾苦,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同时也展现了孔子作为思想家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故事的历史背景或儒家思想的相关内容,欢迎继续提问。
以上就是【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翻译中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