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百科 > 精选范文 >

博雅在古文中的出处

2025-09-30 10:32:55

问题描述:

博雅在古文中的出处,蹲一个懂的人,求别让我等太久!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9-30 10:32:55

博雅在古文中的出处】“博雅”一词,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学识广博、举止优雅。在古代文献中,“博雅”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理想的人格追求和文化精神的体现。本文将从古文的角度出发,总结“博雅”一词的出处及其含义,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来源与释义。

一、

“博雅”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用以描述士人的学识与修养。后世如《颜氏家训》《文心雕龙》等典籍也多次提及此词,强调其在文学、教育和人格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古代文人眼中,“博雅”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道德与审美并重的体现。

“博”意为广博、丰富;“雅”则指高雅、正统。合起来,“博雅”代表了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与对文化的尊重,是古代士人追求的理想状态。

二、博雅在古文中的出处一览表

出处文献 原文引述 释义与背景说明
《汉书·艺文志》 “博雅多通,知天文、历数、阴阳、五行。” 用于描述学者的广泛学识,强调对天文、历法等领域的精通。
《汉书·东方朔传》 “博雅有大略。” 指东方朔学识渊博、见识宏远,体现出“博雅”作为人物评价的标准。
《颜氏家训·勉学》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吾见世之士,但务读书,不求甚解,而欲博雅。” 强调学习应深入理解,而非只追求广博,指出“博雅”需结合深度与广度。
《文心雕龙·宗经》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故曰:‘博雅’者,非徒多闻,亦贵能辨。” 认为“博雅”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博,还在于辨别能力与判断力。
《后汉书·王符传》 “博雅之士,必先明理。” 强调“博雅”之人需具备明理的能力,注重思想的深度。

三、结语

“博雅”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承载着士人对知识、道德与审美的综合追求。从《汉书》到《文心雕龙》,历代典籍中均有对其的探讨与运用,体现了古人对“博雅”人格的高度推崇。在今天,这一理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修养与文化品位的提升。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