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惭形秽成语意思】“自惭形秽”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出自《世说新语·容止》,原意是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因自身条件或表现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不好意思。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自惭形秽 |
拼音 | zì cán xíng huì |
出处 | 《世说新语·容止》:“王右军见杜弘治,叹曰:‘吾本狂士,无足多论。’弘治曰:‘公之言,自惭形秽。’” |
释义 | 因自己的缺点或不足而感到羞愧和自卑。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中。 |
近义词 | 自愧不如、羞愧难当 |
反义词 | 自鸣得意、骄傲自满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工作场合 | 他看到同事的业绩突出,不禁自惭形秽。 |
学习生活 | 她在考试中成绩落后,内心感到自惭形秽。 |
社交场合 | 在一群优秀的人面前,他显得自惭形秽。 |
三、常见误用提示
1. 误用对象:这个成语强调的是“自己不如别人”,而不是单纯地“觉得自己不好”。如果只是说自己能力差,但没有与他人比较,就不适合用此成语。
2. 感情色彩:带有明显的贬义或自我否定情绪,使用时需注意语境是否合适。
四、总结
“自惭形秽”是一个表达自我谦逊、承认不足的成语,适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他人优点时产生的心理落差。它不仅是一种情感表达,也反映出一种自我反思的态度。在日常交流和写作中,合理使用这一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或相关文化背景,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