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为什么安徽的高考作文永远那么难】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尤其是安徽省的作文题,一度引发广泛讨论。许多考生和家长认为,当年的作文题“似乎总是难以理解”或“难以下手”,甚至有人调侃“为什么安徽的高考作文永远那么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命题思路的变化,也与社会舆论、教育环境密切相关。
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总结分析:
一、
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为“一位老人捡到一只断线的风筝,他把风筝放飞了。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个题目看似简单,但实际写作时却让不少学生感到无从下手。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材料寓意深刻:题目中的“风筝”象征着自由、理想或失去的东西,而“放飞”则代表放手、释怀或重新开始。这些隐喻需要考生深入理解,才能写出有深度的文章。
2. 开放性过强:题目没有明确的立意方向,考生容易跑题或偏离主题,导致内容空洞、缺乏逻辑。
3. 语言表达要求高:作文不仅要求立意明确,还需要语言流畅、结构严谨,这对部分学生来说是个挑战。
4. 社会关注度高:由于安徽高考作文历来被认为较难,公众对这一年的题目更加敏感,容易形成“难”的印象。
此外,部分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更倾向于练习“议论文”或“记叙文”,而对“寓言式”或“象征性”题目准备不足,这也加剧了“难”的感觉。
二、表格总结
项目 | 内容 |
年份 | 2014年 |
地区 | 安徽省 |
作文题目 | 一位老人捡到一只断线的风筝,他把风筝放飞了。请根据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题目类型 | 寓言类/象征类 |
考生反馈 | 多数考生表示“难以理解”、“无从下笔” |
命题特点 | 意蕴深刻、开放性强、需联想与想象 |
考生准备情况 | 备考侧重议论文,对象征类题目训练不足 |
社会反响 | 引发热议,被部分人称为“难” |
写作难点 | 立意不明确、语言表达要求高、易跑题 |
三、结语
2014年安徽高考作文之所以被认为“难”,并非题目本身难度过高,而是因为其命题风格与传统模式不同,考验的是学生的思维广度和语言运用能力。对于未来的考生来说,除了掌握写作技巧外,还需提升对生活、社会、文化的观察力和理解力,才能在面对类似题目时游刃有余。
高考作文的意义不仅在于分数,更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社会与自我,而“难”或许正是这种思考的起点。